WFU

網站頁籤

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

浪漫主義一點都不浪漫

在老一輩的人腦海裡,浪漫跟愛情是掛勾在一起的,我想這不能怪他們,這是華語翻譯上的錯植所導致
 
既然要提浪漫主義,我們剛好要聊聊,浪漫主義相對於理性主義,是強調以情感作為其經驗的來源。
 
法國人一點都不浪漫,浪漫主義的興起是在德國,來講個歷史好了,日耳曼人征服羅馬帝國之後,反而被羅馬教廷文化洗腦,覺得自己是蠻族,希臘羅馬文化好雅好棒棒,紛紛自己反而放棄自己原有文化,把自己羅馬化。這點跟遼滅宋,自己卻漢化有類似之處。
 
「浪漫主義」代表的通常是從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的期間。
 
在啟蒙時代之後,浪漫主義興起,其目的要顛覆來自貴族與供寧文化。而強調民間藝術、自然,以及傳統,用自然環境來解釋人類活動,包括語言傳統習俗等。
 
簡單的來說,浪漫主義就是自以為是羅馬人的日耳曼人,在啟蒙之後想要知道自己祖先是什麼樣子的。近一部產生種種語言文化傳統習俗的追尋與復興。
 
浪漫主義文學裡經常可以發現的特色在於對於過去歷史的批判、強調婦女和兒童、對於自然的尊重。
 
蘇格蘭詩人詹姆斯·麥克佛森(James Macpherson)在1762年出版的詩集獲得了國際性的名聲,大為影響了早期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,同時也影響了後來的歌德和司各特。


浪漫主義文學最知名的作家之一是歌德,他在1774年發表的小說《少年維特的煩惱》描述一名帶有豐富感性和熱烈情感的年輕作家的故事,引發了全歐洲成千上萬青年的崇拜和模仿。當時德國仍然是由大量分離的州所組成,歌德的作品對德國民族主義意識的崛起給了極大的助力。
 
浪漫主義的音樂家代表人物是貝多芬:之所以說貝多芬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開端,正因為他不像巴哈,把音樂當成教堂的樂曲,神的福音,貝多芬開始用大量採用民間音樂表達創作者音樂,甚至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拿破崙譜寫交響曲(雖然後來改寫成英雄交響曲)
 
而正因為浪漫主義,讓歐洲各民族找尋自己民族的根基,也導致後來民族國家的興起。
  
把浪漫跟溫馨甚至是情色掛勾,只能說是錯譯。至於過去為什麼要造成這樣子的印象,我猜想可能是因為在台灣,如果正確認識浪漫主義,會發現49年來台灣的蔣政權,跟台灣這塊土地其實本來沒有聯繫,而如果真正了解浪漫主義,近一步探究台灣人自己歷史文化的根源,會對蔣政權產生顛覆性的影響。所以可能因此故意錯譯。
 
所以,當著在台灣的人,台灣不再自以為中國人後,了解這塊土地的總總文化,這就是屬於台灣人的浪漫主義運動。
 
在這個角度上,不管豬哥亮是俗還是狎,都是這塊土地發生的歷史點滴,值得台灣人好好認識了解一下

原文發表在此